竹溪诗词提供春夏秋冬等诗词

赏析

位置:竹溪诗词 > 诗词大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赏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赏析

查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全诗

初中语文课文第二册课文《假使我们不去打仗》,选自《抗战诗抄》,是诗人田间30年代中叶写就的一首街头诗。当时,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战斗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面对敌人的疯犯侵略和残酷杀戮的嚣张气焰,是投降还是反抗? 田间的这首小诗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不起来、不抗争、不战斗的严重后果。
故意设置疑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它的运用,可以制造强烈的悬念,启发读者深入思考。这首小诗的标题就是一个设问句。我们根据语感和内容将其补充完整,事实上是这样一个问题:“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会怎么样?” 它提出的是一个当时国人应该怎样去对待这场战争的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引起悬念,而且这篇文章也正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一(第1句):提出“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这个警醒人心的问题。
二(第2-3句):写如果我们不反抗,敌人就会把我们凶残地杀戮。
三(4—6句): 写敌人还会鄙视不反抗而遭杀害的同胞的尸骨,在人格上加以践踏。
其中第二、三部分,是二组假设的具体形象: 一表明敌人不会放弃杀戮,会“用刺刀杀死了我们”;二是“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这二组形象一针见血地写出了敌人的凶残,不仅是用刺刀杀死,还要辱及尸骨,从而巧妙地回答了标题的设问。
田间的这首诗描绘的假设情景使人民明白了不去打仗那屈辱亡国的后果,从而激发人们的抗日情绪,比从正面抒写爱国思想和抗日志向,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强烈地刺激了当时国人生死存亡的忧患意识,用一种强烈爆发出的民族尊严与人格尊严回答了侵略者杀气腾腾而得意洋洋的挑畔。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文章乃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首小诗正起到了这样的社会作用,它激励了千千万万中华热血男儿奋勇无畏地走上抗日疆场,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起到了警醒人心的巨大作用。
此外,这首诗多用口语,通俗易懂,没有含蓄的弦外之音,只是一句句质朴有力而掷地有声的口头话语,语气急促, 字字如鼓。用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来说, 这首诗是“一字字打入你耳中,打在你的心上”。是的,这首诗气势慷慨激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战斗性。
这首诗使人们在假想而又现实的淋漓鲜血面前,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爱好和平,不愿做奴隶, 就必须起来战斗,反抗侵略者野蛮而惨无人道的暴力。
目前,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想正显出复活的苗头,反华分子参拜靖国神社,企图否认历史,否认他们对中华民族犯下的血腥罪行,田间的这首小诗难道不正是他们恶行滔天的如山铁证?无论当时, 还是现在,田间的这首小诗如战斗的鼓点,警醒我们,勿忘历史,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推荐古诗: 古风(大车扬飞尘)过勤政楼书怀赠渔父答张十一列女操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七律(别梦依稀咒逝川)五律(外侮需人御)夜曲

推荐诗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

热文成语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昂霄耸壑  昂:高;壑:峪。高出霄汉,耸立山壑。形容才能杰出,建树宏大功业。也形容志气高昂,胸怀广阔。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补偏救弊  偏:偏差;弊:赞美。补救偏差漏洞,纠正缺点错误。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得人心  心:心愿,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好评。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敢旁骛  形容全力做一件事,不敢分心到别的事里面去。
  •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能赞一辞  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 不期而然  期:希望;然:如此。不希望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外。